那么,什么是元宇宙?这是一个源于科幻的概念,也是人类最古老的梦想。我们可以把传统的现实世界看成是一个现实宇宙,同时,我们又很早就有了另一个宇宙,那就是想象的宇宙:文学、绘画、戏剧、电影……在过去,这两个宇宙是相互分离的,我们不可能在看着《红楼梦》的时候就真的走进去了。
不过有意思的是《红楼梦》里还真的描写了这样的场景,还更具体地设想了一个非常有科幻感的穿越设备:风月宝鉴。无论如何,那种对超越现实,从现实宇宙进入到想象宇宙的渴望是真实而强烈的。
随着科技的发展,这两个宇宙之间的界线开始被打破,它们越来越互相融合。比如购物这种非常现实的事情,现在虚拟世界中就可以完成,甚至可以用虚拟的货币,而这种虚拟的货币又是在虚拟的世界中通过虚拟的活动来获得。也可以这么说,人类的虚拟活动正越来越具有实体性的力量。这种融合的结果,就是元宇宙。
从这个意义上来说,人类走向元宇宙的历程,从几万年前我们的祖先在岩洞里画上的第一笔胡涂乱抹就开始了。元宇宙就是人类精神投射的另一个空间,所有的人类艺术都自带元宇宙属性。
数字技术的发展,推动人类对元宇宙的建构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。电脑网络是元宇宙更为具象的版本,它既像传统的文学艺术,是我们的想象和虚构,它又有现实性,而且本身就越来越影响现实,成为现实。社交媒体具有自组织的机制,能够自己生产内容,不断进化,形成有机的生态。
我们也可以把游戏看成是元宇宙的另一种形态。有不少元宇宙相关产业的人说元宇宙不是游戏,扎克伯格也强调这是社交和办公,他们想要把元宇宙与游戏脱绑,其心可感。事实上元宇宙与游戏同源,是一体两面。
理解元宇宙需要游戏的视角,反之亦然。还是拿《雪崩》来说,今天玩游戏的人一看这个小说就明白,里面的元宇宙就是一个大型多人在线游戏,充斥着各种游戏的场景:化身,扮演,任务,规则,世界构建等等。
人们会越来越向虚拟世界迁移吗?也许,在不那么遥远的未来,我们依然保留我们的肉身和现实的存在,但只是把它们当作一个躯壳,一种最基本的硬件,而把更多的精力用来构建和享受我们的软件,我们的内容和应用,也就是虚拟世界?
这也是对元宇宙最大的争议所在。有一种对元宇宙的否定,认为元宇宙太虚幻:元宇宙能让人吃到红烧肉吗?元宇宙目前不能让人直接吃到红烧肉,但这两者不是对立的关系,为啥不能嘴里含着红烧肉建设元宇宙呢?
虚拟与现实本来就是一体两面,现在关系还越来越密切。比如脸书(现已改名Meta,就是Metaverse的那个Meta)推出的Horizon Workroom的办公应用,可以让人更高效快乐地在元宇宙里办公,那是能创造真实的价值,也能换来香喷喷的红烧肉的。
那么,元宇宙就前景一片光明了吗?且慢太高兴。我从人性和技术发展的角度看好这个元宇宙的大趋势,但是最近的大热,恕我直言,炒作的成分居多。
新的元宇宙愿景需要强有力的虚拟现实设备的支撑。我拥有几乎所有的这些设备,清楚地知道它们的局限:芯片的运算能力不足,清晰度不够,视场角太小,图像延迟,对身体动作的定位不够精确,容易造成晕眩,内容不够。
更重要的是,目前的设备都太大,太重,戴在头上还破坏发型。这些都有待于技术的发展和内容的开发来解决。元宇宙要能成为较为主流化的现实,起码还要5到10年的时间,这方面还需要很多漫长的工作。
人类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变化。从前我们的生活就是肉身的生活,我们的现实就是眼前的现实,我们的世界就是周围的世界
随着电报、电话和电视的来临,人类开始走入通信的时代。你可能以为这只是交流更方便了,然而这何止是工具的进步,我们的生命、人之为人的根本都发生了变化。
如果人就是信息,当越来越多的人际信息能够以即时的方式传递,人与人的传统界线就逐渐被打破,距离开始消失。数码和网络把人与人、人与世界的关系推向一个新世纪,元宇宙就是这种关系发展的体现,是人类精神新的生长点。就像网络和AI一样,元宇宙不是会不会来的问题,是以什么形态来的问题。
元宇宙是一个过程,现实与虚拟融合的过程。没有虚拟就没有想象,就没有对现实的重构,就没有文明的发展。没有虚拟就没有现实。
一切艺术都是虚拟与现实的结合,都是某种意义上的元宇宙。艺术与生活随着科技的发展走向新的融合,这是元宇宙的新阶段。当然,这也会是一个漫长的探索的过程。元宇宙降临之日,人类脱胎换骨之时。
微信咨询